热点关注
研学旅行的出发点就是让孩子“有所得”
来源:
时间:2019-10-31 09:50:24
浏览

研学旅行中的“有所得”,首先是基于研学活动所展开的场所的文化背景的。
俗话说,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。
所谓“行路”,其实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。对于当下的中小学生来说,乘坐飞机,到万里之外的某个地方看一看风景,可以称为“行路”;深入探索某个不熟悉的场所,接触当地具有烟火气的人与物,了解当地的现实生活,可以称为“行路”;在书中学习到关于某个未知的地方的新奇观点,之后亲临现场,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判断,可以称之为“行路”。
“行路”可以有多种多用不同的表现形式,只要其核心一致,便都可与读万卷书相媲美。
研学旅行就是现代意义上的“行万里路”。因为在研学旅行中,孩子可以真正有所收获而非走马观花,可以在切实的深度体验中,用综合实践的方式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。研学旅行终极目的是实践育人,研学旅行要让孩子们在过程中“有所得”。
研学旅行中的“有所得”,首先是基于研学活动所展开的场所的文化背景的。各地方近期纷纷出台政策规定,小学不出市、初中不出省、高中不出国。 其目的也是规定研学旅行的所学内容,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、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、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。基于此可以看出,研学活动的地点应该选取能够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。如此,才能更好的体会乡土乡情、县情市情,乃至省情国情。,学生能在活动的参与中,首先是了解社会现实发展情况,同时也感受文化魅力,并在活动中有创造的可能。例如,落地点在北京研学旅行,可以围绕京剧展开,通过了解京剧脸谱、绘制京剧脸谱、为自己设计并制作脸谱形象等等活动,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,感受社情。
研学旅行中的“有所得”,与在此过程中,学生们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分不开的。研学旅行通常是群体活动,在活动中学生们必须融入到更大的集体生活中去,这样的活动有锻炼学生自主能力的绝对优势。
如今的社会中,人民整体经济水平有所提高,再加上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,免不了有些娇惯的现象出现。而在研学旅行中,学生们都是处于集体生活中的。这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交往,学会彼此包容,并且在彼此之间有碰撞、摩擦时学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。根据每个人的习惯和性格不同,学会彼此分工,找到最合适大家的工作方法,互相帮助,分工明确,能学到更多的技能,亦能最好的发挥各自的作用。
研学旅行可谓是一个实践大课堂。在此间,中小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、收获到更多知识,掌握更多的能力,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。有所收获,才能不负“行万里路”之苦。
文章链接:http://www.wmyanxue.com/viewpoint/485.html
全国研学教育报名咨询热线
400-008-1926
- 一周要闻
- 1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研学导师?
- 2 河南洛阳公布首批文博研学基地
- 3 关注未成年人成长,探寻生命奥秘,九江实验中学科普研学
- 4 中学减负大学加压!扭转“玩命的中学、快乐的大学”现象
- 5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的意见
- 6 教育部关于印发《大中小学 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》的通知
- 7 山东省第二批省级研学基地和优秀研学旅行课程评选结果
- 8 乐山新辟6条研学线路
- 9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
- 10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979号建议的答复
- 11 未名研学2020年高端职位招聘计划
- 12 浅谈疫情对研学旅行安全工作的启示
- 13 权威发布!北京新高考适应性测试详细安排出炉
- 14 直面危机、发挥优势,风雨之后终见彩虹!
- 15 教育部党组印发文件要求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